别让《歌手》背负太多包袱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并“星标★”小牛哦!
《歌手2024》第1期播出后,#韩红请战歌手# #五旬老太力挺五旬老太# #袁娅维假条批了吗# #歌手大点兵#等相关词条持续霸榜热搜,成为近日网友们最为关注和热议的综艺话题。
图源:@湖南卫视歌手
随着舆论发酵,相关讨论已不止停留在对这档综艺节目的娱乐讨论,更是延伸到了节目之外。《歌手2024》何以引爆舆论场?小牛工作室独家对话两位传媒领域专家,让我们一探究竟。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
让综艺节目回归综艺本身,让关于音乐节目的讨论停留于音乐层面,让不同风格的音乐类型各美其美,这样更有利于节目的正向传播和中外音乐的交流。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沈浩
娱乐节目本不该背负更为沉重的包袱,作为一档音乐节目,《歌手2024》能够给大众带来高质量的视听享受已足够,观众也无需过多地将注意力消耗于节目之外。
阔别四年 众声喧哗
张志安认为,国内舆论场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主体交互频繁,呈现出由情绪到情感的递进特征。此番《歌手2024》引爆舆论场并非单独由某一主体所致,而是由“节目+歌手+网民”多元主体、多重要素共同构成。
自2013年《我是歌手第一季》开播起,“歌手”系列节目一直以全开麦、真实力备受观众瞩目。
时隔四年,《歌手2024》承载了更多观众的期盼与关注,以“直播竞演”的形式全新开播。但首场公演结果发布后,中国歌手的表现并没有令观众信服。相反,几位外国歌手的发挥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
因此,众多歌手发文接力“请战”。网友的观点也不仅停留在对于歌手、音乐、节目层面的讨论,而是从中外歌手比较,到质疑本国歌手实力,甚至上升到“捍卫民族荣誉”层面。
随着“那英战列强”“大战八国联军”等话题的出现,整体舆论环境呈现出非理智、极端化的态势,一些网友对节目的讨论开始变味儿。在这之中,某些自媒体和营销号更是有意将网友观点“舆情化”。
张志安对此分析指出,大部分网友是出于一种“朴素的爱国”心态发表言论,他们秉持着一种“我们的歌手不能输”的情感底色,某种程度上也是真实情感的触发。而部分自媒体发表的迎合某些非理性情绪的娱评,实质上既无益于公众理性看待娱乐节目,也是为博取流量赚资本的套路。
别让《歌手》背负太多包袱
邀请国际歌手参赛是《歌手》节目多季以来的惯例。从俄罗斯国宝级唱将波琳娜,到一鸣惊人的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节目让国内观众感受到跨国音乐碰撞带来的耀目光彩,更让海外观众的视线汇聚中国音乐与文化。
本季节目加大了对国际唱将的邀约力度,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本有着积极作用。
1. 前提:尊重与交流
“国际传播的前提是交流和连接,即让他人对我感兴趣,进而主动地倾听,而不是生硬地灌输。”张志安表示,具体实践层面就是要引进来和走出去,《歌手》系列节目邀请国际歌手是惯例,节目为不同音乐种类、不同地区文化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形成了音乐内部外部的双重竞争,这让节目更加有看点。
张志安认为,《歌手2024》节目能够起到一定的文化交流作用,如节目片段在外网社交媒体传播后,能够让国外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节目和文化。
2. 心态:开放与自信
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要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发自内心地欣赏不同文化的闪光点。
图源:@湖南卫视歌手
作为一档音乐节目,《歌手2024》的任务是为歌手提供高规格的竞演空间,为观众带来精彩的声音对决,几位国际歌手也确实带来了合格的高水平演唱,如果仅仅因为“别人比我好我就愤怒”,就违背了国际传播的初衷。
“作为国际传播主体,一定要有同理心,并能够理性平和地看待不同文化。” 张志安指出,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妄自菲薄,要以更大气、更开放、更自信的心态进行国际传播。
图源:@湖南卫视歌手
3. 建议:让音乐回归音乐
沈浩认为,仅通过一档音乐综艺节目很难完全实现文明层面的交流互鉴,因为一首歌曲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是有限的,一位歌手的情感表达也是有限的。但是,好的音乐作品仍然具有跨越国界的传播力量。
“让一档综艺节目回归综艺本身,让关于音乐节目的讨论停留于音乐层面。” 张志安表示,对不同风格的音乐类型保持各美其美、各有所好、不以排名简单定高低的心态,更有利于《歌手》节目正常录制,也更有利于中外音乐交流。
作者:尹珮瑶 魏园
编辑:尹珮瑶 郑圆圆
责编:吴旭
▼
推荐阅读
新专业报到!AI风终究吹到了新闻学
央媒小编带你“沉浸式”体验微博运营